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成果的创新特色、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特色。限定在2000字以内。
(一)研究研究的目的、意义。
1. 识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论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劳动力共享、投入品风险分散、技术溢出和空间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缓解”、“状态改善”、“响应增强”、进而“综合质量提升”的路径及机制。
2. 应用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结合湖南省不同地区、地级市和县域等层面和实际调研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3. 提出湖南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两性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基础寻求推进湖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湖南省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2年的人口规模、人均财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的数据,利用图表以及FGLS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上述因变量对湖南省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上而言,近年来,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绩突出,取得了质的飞跃。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城市环境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环境质量产生间接影响。然而在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下,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却对湖南省城市环境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因为目前湖南省的制造业还未达到成熟状态,而湖南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时间也不长,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较小、比重较低,许多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完善依托制造业的成熟,同时制造业的改造升级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湖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暂时还未达到一种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对生产要素和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低,从而对城市环境质量造成了一定的负效应。相反,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均财富的增加则在不同程度上对湖南省城市环境质量有正向影响,对城市环境质量有促进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增长与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湖南省应当加快产业间的改造升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形成技术外溢效应,提高要素及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环境质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湖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环境质量不能协调发展。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常态”的思路以及一直贯彻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做到在加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同时提高湖南省环境质量就变得格外重要。
本文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
其一,针对湖南省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湖南应当重视并鼓励发展制造业,使其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协调并向更加深入优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依托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战略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加快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的步伐,进行服务业的改善与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
其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形成技术外溢等集聚效应,产业间资源技术共享,提高环境质量。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使得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一个更加平衡的状态下发展。
其三,生产性服务业参与者要加强技术研发,增强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发展,提高要素及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在产业集聚下提高环境质量水平。
其四,加大环境公众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湖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环境质量呈负相关,要想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只有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产业集聚,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成果的创新特色、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1. 本项目提出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压力缓解”、“状态改善”、“响应增强”、进而“综合质量提升”的路径及机制,与以往研究相比,具有研究视角和思路方面的创新性。
2. 根据相关理论和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资源环境特征,构建一套测度指标分别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具体来源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湖南省发展适宜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量化指标和评价依据。
(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特色
1. 形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湖南省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研究报告。
2. 在省级期刊杂志发表1篇论文。
3. 本项目从要素和市场两个方面,整合集聚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内生增长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框架,识别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集聚模式及其对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为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提升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