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 团委文件 > 正文

团委文件

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负责人就《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30日 来源: 作者:

近日,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聚焦共青团为党育人主责主业,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进行部署安排。日前,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相关负责同志就《意见》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一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肩负着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共青团实践育人应当也必将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着力破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共青团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共青团实践育人在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广大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近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和专项调研情况,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组织实施需要进一步规范、资源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团组织在实践育人中的职责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工作机制及条件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坚持问题导向,我们把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作为指引,贯穿《意见》起草全过程,旨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

二、请问《意见》的研究制定过程有何特点?

答:《意见》的研究制定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充分吸收课题研究成果。依托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课题,对共青团实践育人机制有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梳理研究,汇总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相关重要论述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召开多场研讨会座谈会,研究提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文稿起草奠定基础。

二是全面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梳理各地各高校在“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已经开展的有关工作、出台的政策措施,提炼总结各地各高校层面的成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文稿起草过程中予以充分吸收,纳入相关条目,确保文稿提出的政策举措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坚持“开门写文件”的思路,起草过程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各级团干部、实践师生、实践基地负责同志、用人单位负责同志等座谈访谈,先后征求了相关专家学者、部分省市县(区)和高校团委的意见建议。在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文稿。

三、请问《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共青团“三力一度两保障”工作格局,进一步落实全团抓思想引领、全团抓基层、全团抓学校要求,以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知行计划为统揽,深化为党育人的政治功能,发挥共青团实践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主责主业、坚持守正创新,开展经常性、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为党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化能力,引领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厚植学生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共青团深化改革要求,强化组织动员、社会动员,立足工作实际、突出就近就便、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方式方法,项目化、扁平化推动工作,促进实践育人工作紧跟时代前进、青年发展、实践创新的步伐。三是坚持精准施策。以学生为中心,将统一要求和分类实施相结合,注重区分不同地域、院校、项目及工作环节的差异,分层分类实施集中与分散、长时与短时、团队与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破解实践育人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四是坚持协同联动。加强系统谋划,坚持同高等教育改革有机衔接、一体推进,完善条块结合、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校地联动、项目联动、品牌联动,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在工作目标上,提出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次“三下乡”或“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团支部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全团每年组织不少于25%的高校团支部、20万名大学生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实践。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更深、机制更优、体系更全、保障更强、成效更实,更好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推动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请问《意见》提出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答:《意见》提出了丰富实践内容和强化工作举措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丰富实践内容方面,提出要聚焦红色基因传承、理论普及宣讲、发展成就观察、服务党政大局、就业创业实践、基层志愿服务六个方面开展经常性、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在强化工作举措方面,强调要从加大资源投入、突出规范组织、加强专业指导、夯实基地建设、增强技术支撑、完善考评激励、强化安全保障等七个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覆盖面、受众面,不断提高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作贡献的获得感。这七项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加大资源投入。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协调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支持,统筹团内外资源,加大政策、资金、场地和工作力量等的投入。高校按照在校学生每年每生不低于15元标准设立专项经费,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条件保障。

二是突出规范组织。要坚持“突出主题、确保安全、就近就便、务求实效”原则,规范宣传动员、立项报备、培训辅导、总结评价等重点工作。合理确定学生实践规模,实践团队师生比原则上不低于1∶15、实践时长原则上不低于7天,学生实践做到有方案、有日志、有报告、有心得、有评价。

三是加强专业指导。要选派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担任指导教师,鼓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随队指导学生实践。组织指导教师专项培训,把干部、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作为业绩评价、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是夯实基地建设。要坚持“类型多样、联合共建、常态运行、动态管理、注重实效、协同育人”原则,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建立社会实践、创业就业、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基地,构建全国、省级、校级社会实践基地体系。

五是增强技术支撑。要利用先进网络技术让社会实践工作活起来,用好“三下乡”“返家乡”信息系统等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实践过程进行客观记录和科学评价,使用多媒体技术搭建“云调研”“云课堂”“云展厅”等项目开展、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的平台。

六是完善考评激励。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认定学生实践学分。坚持结果和过程统一、定性和定量结合、高校和地方协同、自评和他评互补,突出对学生思想变化、实际表现、成长收获的考评,将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评议、推优入党、求职就业等重要参考。

七是强化安全保障。要坚持安全第一,派出和接收单位要为实践师生购买意外保险,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做好安全应急预案。实践师生要增强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充分研判天气变化和自然地质条件等,安全有序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坚决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五、请问如何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答: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形成各方积极支持和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格局。各级团组织领导机构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落实落细。

二要明确各级职责。省级团组织要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政策传导、调研指导、评价督导。市级、县级团组织要精心开发匹配实践岗位,对学生加强跟踪教育和服务,提供公共交通和用餐等补贴。高校团组织要抓好关键环节,大力组织师生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要广泛宣传动员。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运用网络多媒体对实践过程和成果进行宣传展示,提升实践活动社会影响力。强化校、院系、班级团组织联动,突出团支部引领主导作用,以团支部为基本单元,有计划、大批量、小规模、经常性地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四是深化总结交流。做好活动总结、选树宣传典型、研讨交流等工作,及时将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为工作路径。引导广大师生将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和感悟思考等成果转化为建设性意见和举措,切实提升大局贡献度。加强对共青团实践育人理论与规律的研究。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