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早在20世纪50年代,模压成型的雏形开始展现。当时在制造玻璃毛坯时,把重量达到规定要求的玻璃块用电炉加热到软化状态,然后将其放入常温的压型机内压制成形,俗称二次压型或再加热压型。最早在1960年,美国的康宁(Coming)公司就开始采用连续焙拣工艺来生产玻璃眼镜片。而最近几年我国在模压成型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能够得到较高精度的光学元件。近年来,湖南大学由尹韶辉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对光学玻璃模压成型进行了一系类的研究,其中王玉芳等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对非球面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发现成形透镜和模具的最大残余应力随着模压速率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模压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北京理工大学的周天丰教授为了实现光学玻璃微沟槽的高精度模压成形制造,改进了玻璃-模具界面摩擦模型并通过模压成形有限元仿真与试验,揭示玻璃微沟槽模压成形中材料高温形变规律,提高了微沟槽的成型精度。另外,西安工业大学在刘卫国教授的带领下对为了对红外玻璃的精密模压工艺进行仿真分析,利用热机械分析方法,对红外玻璃在高温下的粘弹性进行了研究。并进行实验表明,玻璃在高温下会呈现出典型的粘弹性属性,其弹性模量在较长的时间后会下降 5 个数量级。选择微米结构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当模压时间超过13 min后,时间对模具腔体的填充率的影响不大。
日本东北大学的Saotome等对两种光学玻璃在Tg点到Tg点+30℃的温度范围条件下进行模压成形实验,得到不同温度下真实应力与应变率的关系,证实了该温度区间玻璃可视为牛顿粘滞流。日本东北大学Yan等主要研究了玻璃在转变温度以上时的粘弹性行为,讨论了高温玻璃的不同蠕变模型,对非球面和微结构玻璃元件的模压成形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使得玻璃模压成型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德国贺利氏石英公司的Haken等研究了假想温度在热处理过程中对磁性玻璃折射率分布的影响。德国肖特公司的Fotheringham等在Tool Narayanaswamy Moynihan 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玻璃模压成型中透镜折射率下降的现象,并对该规律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完善了模压成型后所得到玻璃透镜的缺陷。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AllenYi 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玻璃透镜模压成形的数值仿真,成形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与应力松弛的预测、工艺优化分析以及折射率改变等问题。 同时,美国贝莱姆森大学的Ananthasayanam对结构松弛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了粘弹性理论、结构松弛理论及模压成形工艺参数对轮廓偏移量的影响并对L-BAL35型玻璃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玻璃预形体受热越均匀,模压速率越小,模压后得到的玻璃透镜轮廓偏移量越小。以及美国贝莱姆森大学的Scott Gaylord对玻璃的结构松弛进行了研究,采用光束弯曲和平行板技术来测量玻璃粘度,分别使用加热速率和等温膨胀测量来确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及转变区以下的膨胀特性。进行差示扫描热法测量并使用Tool-Narayanaswamy-Moynihan(TNM)模型进行曲线拟合以进行结构松弛,并从这些计算中确定转变区域中的动力学玻璃性质响应。结果表明,不能使用简单的线性热膨胀模型,并且必须实施结构松弛,以便在通过玻璃化转变区域快速冷却时精确地限定玻璃膨胀性能,大大提高了玻璃模压成型的面型精度以及成型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科军. 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形的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 湖南大学, 2013年.
[2] 尹韶辉;王玉芳. 微小非球面玻璃透镜超精密模压成型数值模拟. 光子学报,2010年11期.
[3] 周天丰;解家庆. 光学玻璃微沟槽模压成形仿真与试验研究. 光学精密工程,2016年10期
[4] 刘卫国;沈萍. 硫系玻璃的粘弹性及模压工艺的仿真.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3期
[5] Jain A.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anslysis of 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aspherical glass lens:[dissertation].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6,14-56
[6] Balajee Ananthasayanam. COMPUTIONAL MODELING OF PRECISION MOLDING OF ASPHERIC GLASS OPTICS. Clemson University, 2008,12
[7] Scott Gaylord. Thermal and Structual Properties of Candidate Moldable Glass Types. Clemson University, 2008,8
|